林林总总,都显示教育培训业大火,似乎映射着民办教育未来一片大好。但是本人对此并不看好,进入到培训机构的资金绝非“慈善资金”,也不是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挖名师”,对教育质量本身并没有太多关注,“羊毛出在羊身上”,“名师”高昂的“身价”终究需要家长们买单。
这些无益于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无法对教育均衡有半点贡献的资本为何在国内大行其道、大受欢迎呢?答案是显然的,需求是吸引资本的唯一原因。在应试教育体系下,随着高校资源分配不均衡产生的“剪刀差”现象,高校等级划分越来越清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显得更加稀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从“择名校,上名校”的择校热,到补习课堂内容的“家教热”,再到选择培训机构的“名师”补课,都显示了家长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相同的环境下竞争,于是各显神通寻求更多的“优质教育”。从名校老师,到“一对一”家教,再到机构名师,投入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被迫加入“升学备战”的队伍之中。
备战的理念也从军事化管理式的“题海战术”到“脑力开发”,再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游学”,学生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成了家庭财力的竞争。
如果资本能够提高教师生活水平,能够资助教育实验研究,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是欢迎的。但如果大量资本介入教育行业使得教育资源分配进一步失衡,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升级,使得家庭负担和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这对教育肯定是有害的。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培训、家教、竞争,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大学,他们学习的后劲反而更加充足。在欣喜大量资金进入教育行业之际,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改善选拔方式,减少无谓的内耗,使得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成长。河南省中专学校如今在国家的扶持下,学费全免,郑州中专学校又是各个市区的翘楚,欢迎来郑州参观。